1 1 1 1 1 1 1 1 1 1 Rating 0.00 (0 Votes)
2017-05-23 刘畅 贝壳社
 

文/刘畅

 

编者按:5月1日,美国参众两党达成一致向国立研究院(NIH)拨款20亿美元,其中包括为奥巴马精准医疗计划增补的1.2亿美元。此举直接掣肘川普此前削减12亿医疗科研经费的动议,关于精准医学的政治烽烟暂时消散

但学界的争端却从未停止—— 在国外,有四大顶级医学期刊接连发文质疑,在国内,有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力推“整合医学”,打破一些人对精准医学的“迷信”。

“我们现在持有的,是生物医学观和狭隘的科学医学观”,樊代明院士认为,过去,科学与医学功不可没,但是现阶段,它们的局限性就是对现代医学的局限性,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类的需求。

4月26日,医疗大数据开发及应用大会召开,贝壳社作为媒体支持,将樊代明院士对三间健康学、整合医学及其与精准医学关系的集中论述整理于此,以飨业界同仁。

 

 

三间健康学

 

       1. 空间健康学

       什么叫空间健康学?人是一个整体,它是天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天,什么是天呢?一个是自然,一个是社会。人是离不开自然的,天冷加衣服,天热减衣服,吸入氧气,呼出二氧化碳,不能反其道而行之。一是社会的一员,人与人之间相互鄙视的话,人过的好吗?难怪《黄帝内经》只有30%来写医,剩下的都是其他知识。

 

       2、人间健康学

      人是一个空间,我们有不同层次的构成。物质、能量、信息把我们联系起来。唯物主义教我们总是去探寻物质,但在物质上找不到的呢?我们忽视了能量和信息。

 

      什么是信息?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。

      什么叫能量?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反应。

 

      当我们去研究物质,把人这个整体分割成器官,再用显微镜,进一步把器官分割成细胞,再把细胞分割成分子。最近这些年,诺贝尔都颁给了研究分子的人,而没有颁给研究人的人。这种过于微观的研究可能对整体没有好处,甚至是有害或者误导的。所以我们不能再沉溺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,我们不能再左右逢源,我们不能写大量与治病无关的论文,医学应该是治病为根本目的而不是写多少论文

 

       3、时间健康学

       所有的物质、能量都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,一个小时之前得到的什么治病不能作为一个小时以后看病的根据、得病的根据,不仅动物在变、植物也在变。

 

      向日葵围着太阳转;含羞草白天合上,夜晚开放;不论是天津的杨柳还是广州的杨柳,都在3月份生枝发芽,它们没有文件号召也没有领导指示;深海鱼都是跑到长江口产卵,没有互联网通知它们。

 

      人是24小时是变化的,中午12点是午时,人的生命力最强,晚上12点,人的生命力最弱。中药为什么有的效果好,有的效果不好?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时辰的选择。肿瘤细胞一天开合几次,正常细胞也是一天开合几次,拿着化疗药,正好在癌细胞开,正常细胞关的时候打,好吗?十年前,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的医学论文,101篇中,只有1篇有用,剩下的都没有用,这是科学在造假吗?不是的,就是脱离了整体观,为什么?这种过于微观的、局部的、瞬时的、个体的研究跟医学的本质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整体观,医学缺整体观。

 

      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呢?因为我们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。过去人类主要对抗的是传染病,现在是慢性病。传染病,我们用几个简单的手段—— 切断传播途径,疫苗和抗生素就解决了。但它们解决不了慢性病,所以过去那种传统的科学方法、计算方法,算不出来了。一个高血压病人身上有多少致病因素?喝酒、抽烟、吃肥肉、精神紧张各占多少比例呢?昨天和今天的占比还不一样。这还只是考察一个人,那如果是800人,又怎么办呢?

 

      过去,人的问题是营养不良,现在是营养过剩;过去是器质性病变,现在功能性疾病;过去是生物性疾病,现在是社会性疾病;过去是年轻性疾病,现在是老年性疾病;医学过去是单病因,现在是多病因;过去是单器官,现在是多器官;过去是早期病,现在晚期病——如此机具广阔性、复杂性、变化性,我们只有原来那点知识够吗?所以我们必须有发展的眼光。

 

 

现代医学面临的多重困境

 

 

科学化与人文性的矛盾。医学欠缺发展观。学的和用的不一样。如果我们不注意,就可能出现与现实的碰撞,医学过于科学化,就可能丢掉了人文性,医生就可能离病人越来越远。

 

智能化与真实性的矛盾。不同的地区、不同人,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。举个例子,我的专业用一个药品能打天下吗?医学实现了智能化,丢掉了真实性。什么叫智能化?病人来了一抽血,看见哪个指标高就杀哪个指标。但其实不是这样的,指标是来传递信号的。两兵交战不斩来使,现在却主要斩来使。

 

规范化与灵活性的矛盾。什么叫规范化?准入标准。在美国,准入标准是保险公司用的。那医生治疗疾病的标准呢?医学不能教条化,医学如果变成教条化,病人来了以后,只治某个特定疾病,是要出问题的。什么叫指南?老医生把自己经验总结下来,供年轻人参考的东西。但是所有指南只能涵盖80%的情况,而且指南也还在变。目前世界上大致只有4%-6%的指南用了中国人的样本,96%都是外国人的样本。外国人流洋血、吃洋肉、喝洋酒,和中国人是一样的吗?所以也要考虑灵活性。

 

科学一定要理论化,中国人什么事要说个理,但医学是以实践性、有效性为准。一个实践涉及到多少理论,不同的人排列组合的结果不同。当一个事物上下左右都是理,又是哪个理正确?

 

举个例子,我是做消化科的,胰腺癌不好治,只能活一年,手术、放疗和化疗都不行,病人只能换中医,中医不行就没办法了。西医诊断出来的胰腺癌,在中医就没有这个说法,因为中医连胰腺都没有,中医是以功能分的,不是器官对器官。癌性疼痛不可言状。中医讲,通者不痛。而西医是感受器、神经盖、脑袋,通了就痛。两个理论是不一样的,哪个对?不痛就行了。

 

 精准化与整体性,躯体化与心理性,医疗化与自愈性的矛盾。治病还是越早越好,病是治好的。人的疾病,1/3治了才好,1/3不治也好。人类的医学几千年,没有医和药,人怎么过来的?动物是怎么过来的?是靠自愈力。但是,自从有了药品以后,自愈率大幅下降了,一个小小的切口不加抗生素就要化脓、败血症,现在医院下水道抗生素的浓度增加了好几倍,两年产生一个耐药菌。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人要被细菌吃了。

 

还有1/3治也不好,人总是要死的,一种是老死的,第二种是病入膏肓,治不了的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肿瘤,有些人治得好,但是好多晚期肿瘤是治不好的。一个病人,本来好好的,什么症状也没有,但是一旦查出癌症,就开始了—— 外科医生割肉、内科医生放毒,放疗科医生烤电—— 严刑拷打两个月,病人出不去了。这种例子比比皆是。用这个钱游山玩水是不是反而可以多活一段时间?是不是可以带瘤生存、带慢病生存。因为慢病是治不好的,让他生存就行了。大家看古树,好多树叶在树上,它们带“癌”生存,成了古树,但如果把树枝全砍掉能生存吗? 

 

我们现在所持有的是生物医学观和狭隘的科学医学观,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医学观,是一种整合的观念。

 

整合医学 整合什么?

 

1. 医学与自然。

    现在医生的诊疗大多发生在治病阶段,而病人却越来越多。那我们是不是考虑往前或者往后走一点?这也涉及医学的本质。比如甘肃有几个村庄,那个地方平均寿命比较低,树也没有。建一个301医院?种很多树?挖几个湖?哪个效果好?当然两个加在一起效果更好。

 

比如南水北调,对吗?不得以而为之,应该是北人南牵,人是跟着水走的,先有水,水到哪里我们到哪里,应该是这个样子。把水从陕西引到北京,北京的地下水已经下降了80米,再引多少水,最后都还是到地下,北京永远没有水,而汉江也没水了。北人南迁最典型的例子是东北的黑龙江。它在三亚市建立了一个三亚市的黑龙江省,人家是候鸟它是候人。

 

人为拦住长江水,这是对的吗?大禹治水,是让滚滚长江流下去,现在我们呢?是让滚滚黄河头上过。大运河从杭州到北京不是这样做的吗?

 

2. 医学与社会

    医改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,我们只抓住局部改、单一的改、可能对整体改革不一定有好处,说不定还是伤害,医改绝对不是改医,而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体。

 

     3.医学与语言

    语言是治病的,语言排第一,我们一定要医学语言、语言医学。“好话一句三冬暖”,医生要学会说话。举个例子,我最近去查体,我躺在那里,一个医生说“吸气”、“呼气”;第二个说“请吸气”、“请呼气”;还有一个是“我们一起吸气”、“呼气”,哪个好?我有一次查房,对方是一位65岁的老太太。

 

我说,“你年轻的时候一定很漂亮。”

“你咋知道?”

“因为你现在还很漂亮,65岁了一根白头发都没有。”

“染的。”

“在哪儿染的?”

“在小摊染的。”

“一个月染几次?”

“两次。”

 

病因清楚了。我告诉她,明天回去停用所有的保肝药。第二,回家以后再也不能染发了。三个月以后,病人肝功能恢复正常,但变成了一头银丝,怎么办呢?很简单,买一个假发,剃个光头一切都解决了。

 

4.医学与工程

现在的病人崇拜医生,医生崇拜仪器。一个病人来了,先B超再CT再核磁共振,其实做一个就行了,他给你全部做完。比如肺部结节,这些结节都是癌吗?据统计,90%以上不是,医生告诉你们,只要有结节就随访,三个月做一次CT。做一次CT,过去相当于600张胸片,现在相当于60张,一年相当于做了240张胸片,查出来不是(癌)。不要着急,明年就是了。

 

5. 医学与药学

用药如用病。同一个疾病,不同的人,好医生的用药是不一样的。人工合成麝香的所有成分,人身上都有,只是多少和比例的问题,改变比例就成人工的了。综合药学就像厨师一样,每一个厨师的用料不一样,为什么有的炒淮扬菜,有的炒川菜呢,调配比例不一样而已。

 

6. 专业与专科

现在医学专科的分科越分越细,病人不知道该挂什么科,医生也不知道,病人得病一定要分科来,不分科得病就麻烦了。专科越分越细造成了多大的问题?很多医生只会切一个器官,剩下的都不会。其实一个手术,从1例到500例,叫术业有专攻,从500例到5000例,是术业有专干。护士、麻醉师用不同的药麻醉不同的人,看医生用同一把刀,切同一个器官,给不同医生递不同的刀,看他用同一把刀切不同的器官。

 

 

转化医学是路 循证医学是规矩

 精准医学是路标 整合医学是理想

 

 

所以医学一定要整合。缺整体观,医将不医;缺整合观,医将不灵。整合医学不是医学体系,是认识论是方法学。通过整合,不是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,而是把证据和数据还原成事实;把认识共识提炼成经验;把技术和艺术提炼成医术,最后就是整合医学。

 

整合和混合不一样。混合是无序的,融合是被动的,配合是分主次的,结合是有条件的,组合是很难超越组合者意愿的,只有整合,是有序的,是主动的,不分主次且没有条件的。

 

这就好比修建一座长城,有三个因素缺一不可—— 图纸、砂浆和砖头。图纸是整体观,砂浆是整合观,砖头是医学观,单个砖头成不了长城,只有加在一起才是长城。

 

精准医学出来以后,四大金牌杂志怎么说?首先是《柳叶刀》(The Lancet)说,精准医学不是走向健康世界的正确道路,紧接着又发文,七问精准医学;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(NEJM)说,精准肿瘤学有若干短板,最后一句说,像这样做下去遥遥无期;《自然》(Nanture)说,精准肿瘤学到现在还没显示出来行,我看它好像永远不行。

 

我们不理解医学的本质,就用古老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,这样恐怕要出问题。精准医学、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,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医学。我认为,医学要达到太阳的地方,理想的境地,但是我们没有路,路是什么?转化医学。但是要往那边开,没有路也没有规矩是不行的,所以规矩就是循证医学。但是往前究竟走哪条路,一定要有一个路标,就是精准医学。

 

有了路源、路标和路径,够了吗?不够,还要有方向盘,四个车轮,发动机—— 一台完整的车,以及驾驶员。整合医学是必然方向、必由之路和必定选择,所以不是成与不成的问题,一定是谁先成谁后成,谁大成谁小成,谁多成谁少成的问题。

 

科学是求真,医学是真善美,求真务实是科学,得有温度。善是对病人的好,美是病人感觉到美我们也感觉到美,我们现在多数年轻人只是求真务实,对医学来说是不够的。求真算得出来,善算得出来吗?美算的出来吗?算不出来。善和美是加在这里头的。

 

科学是一个很重要层次,我们不能反对它,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系统论,但是科学形成的各个系统论不一定对人都有好处,我们要单一选择,从科学的系统论中,把好的东西、有益与健康的东西拿来,作为加数,加以整合作为最高层次,为我所用,这叫整合论。

 

习总书记叫我们抱团取暖实现中国梦,其实这么浅显的道理非常清楚,还去反对它干什么呢?所以让我们大家认识到现在医学的现状,我们扬起整合的大旗,一定会走到我们想去的那个地方,因为未来的世界、未来的医学贵在整合,难在整合,赢在整合。谢谢大家。


Add comment


Security code
Refresh